二沉池的分类及设计要求

2025-06-24


二沉池的常用型式有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一、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
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不宜大于6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a. 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向污泥斗的纵坡不小于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大于1.2m/min,一般为0.3~0.9m/min。   
b. 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4.5m3/(m2·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表面负荷一般不大于1m3/(m2·h),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c. 入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入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孔入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入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08~0.1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d. 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或撇渣管。   
e. 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二、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内水流的流态为辐流形,因此,污水由中心或周边进入沉淀池。   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的进水管悬吊在桥架下或埋设在池体底板混凝土中,污水首先进人池体的中心管内,然后在进入沉淀池时,经过中心管周围的整流板整流后均匀地向四周辐射流动,上清液经过设在沉淀池四周的出水堰溢流而出,污泥沉降到池底,由刮泥机或刮吸泥机刮到沉淀池中心的集泥斗,再用重力或泵抽吸排出。周边进水辐流式沉淀池进水渠布置在沉淀池四周,上清液经过设在沉淀池四周或中间的出水堰溢流而出,污泥的排出方式与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相同。
 
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
a. 圆池的直径或方池的边长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池子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6m,最大可达100m。池底坡度一般为0.05~0.10。  
b. 通常采用机械刮泥,再用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当池径小于20m时,也可采用斗式集泥(一般为四斗)。污泥可用压缩空气提升或用机械泵(潜污泵、螺旋泵等)提升排出,也可以利用静水头将污泥输送到下一级处理系统。   
c. 进、出水的布置方式有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三种形式。   当池径小于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当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d. 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度不能超过3m/min。   
e. 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浮渣用装在刮泥机桁架一侧的浮渣刮板收集。   
f. 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效率较高,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
 
 
三、斜板(管)沉淀池
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原理,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沉淀池。按水流与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划分,斜板(管)沉淀池有异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等三种形式,污水处理中主要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具有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等优点,常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初沉池和小流量工业废水的隔油等预处理过程,其处理效果稳定,维护工作量也不大。很少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工艺中,因为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中固体含量较大,使用斜板(管)沉淀池处理时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差,效果不稳定;而且由于混合液溶解氧含量大,斜板(管)上容易滋生藻类形成生物膜,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能堵塞斜板(管)的过水面积,清理起来非常困难。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比普通沉淀池大约高一倍,因此在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占地时,可以采用斜板(管)沉淀池。
 
斜板(管)沉淀池基本要求:
a. 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20cm,斜管孔径一般为50~80mm。斜板(管)长度一般为1.0~1.2m,倾角一般为60°。
b. 斜板(管)上部水深和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都是0.5~1.0m 。
c. 斜板上端应向沉淀池进水端方向倾斜安装。为防止水流短路,在池壁与斜板的间隙处应装设阻流挡板。   进水方式一般设置配水整流布水装置,常用的有穿孔配水板和缝隙配水板等,整流配水孔流速一般低于0.15m/s。
d. 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在池面上设置多条集水槽的方式,集水槽的集水方式为孔眼式或三角堰式。  
e. 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集泥斗收集污泥后靠重力排泥,每日排泥1~2次,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排泥的频率,甚至连续排泥。   
f. 初沉池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30min,二沉池一般不超过60min。   
g. 斜板(管)沉淀池必须设置冲洗斜板(管)的设施,冲洗可以在检修或临时停运时放空沉淀池,用高压水对斜板(管)内积存的污泥彻底冲刷和清洗,防止污泥堵塞斜板(管)、影响沉淀效果。   
h. 升流式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为3~6m3/(m2·h),比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高约一倍,池内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30~60min。
二沉池的常用型式有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一、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
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不宜大于6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a. 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向污泥斗的纵坡不小于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大于1.2m/min,一般为0.3~0.9m/min。   
b. 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4.5m3/(m2·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表面负荷一般不大于1m3/(m2·h),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c. 入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入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孔入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入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08~0.1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d. 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或撇渣管。   
e. 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二、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内水流的流态为辐流形,因此,污水由中心或周边进入沉淀池。   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的进水管悬吊在桥架下或埋设在池体底板混凝土中,污水首先进人池体的中心管内,然后在进入沉淀池时,经过中心管周围的整流板整流后均匀地向四周辐射流动,上清液经过设在沉淀池四周的出水堰溢流而出,污泥沉降到池底,由刮泥机或刮吸泥机刮到沉淀池中心的集泥斗,再用重力或泵抽吸排出。周边进水辐流式沉淀池进水渠布置在沉淀池四周,上清液经过设在沉淀池四周或中间的出水堰溢流而出,污泥的排出方式与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相同。
 
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
a. 圆池的直径或方池的边长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池子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6m,最大可达100m。池底坡度一般为0.05~0.10。  
b. 通常采用机械刮泥,再用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当池径小于20m时,也可采用斗式集泥(一般为四斗)。污泥可用压缩空气提升或用机械泵(潜污泵、螺旋泵等)提升排出,也可以利用静水头将污泥输送到下一级处理系统。   
c. 进、出水的布置方式有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三种形式。   当池径小于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当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d. 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度不能超过3m/min。   
e. 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浮渣用装在刮泥机桁架一侧的浮渣刮板收集。   
f. 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效率较高,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
 
 
三、斜板(管)沉淀池
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原理,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沉淀池。按水流与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划分,斜板(管)沉淀池有异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等三种形式,污水处理中主要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具有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等优点,常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初沉池和小流量工业废水的隔油等预处理过程,其处理效果稳定,维护工作量也不大。很少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工艺中,因为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中固体含量较大,使用斜板(管)沉淀池处理时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差,效果不稳定;而且由于混合液溶解氧含量大,斜板(管)上容易滋生藻类形成生物膜,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能堵塞斜板(管)的过水面积,清理起来非常困难。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比普通沉淀池大约高一倍,因此在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占地时,可以采用斜板(管)沉淀池。
 
斜板(管)沉淀池基本要求:
a. 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20cm,斜管孔径一般为50~80mm。斜板(管)长度一般为1.0~1.2m,倾角一般为60°。
b. 斜板(管)上部水深和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都是0.5~1.0m 。
c. 斜板上端应向沉淀池进水端方向倾斜安装。为防止水流短路,在池壁与斜板的间隙处应装设阻流挡板。   进水方式一般设置配水整流布水装置,常用的有穿孔配水板和缝隙配水板等,整流配水孔流速一般低于0.15m/s。
d. 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在池面上设置多条集水槽的方式,集水槽的集水方式为孔眼式或三角堰式。  
e. 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集泥斗收集污泥后靠重力排泥,每日排泥1~2次,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排泥的频率,甚至连续排泥。   
f. 初沉池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30min,二沉池一般不超过60min。   
g. 斜板(管)沉淀池必须设置冲洗斜板(管)的设施,冲洗可以在检修或临时停运时放空沉淀池,用高压水对斜板(管)内积存的污泥彻底冲刷和清洗,防止污泥堵塞斜板(管)、影响沉淀效果。   
h. 升流式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为3~6m3/(m2·h),比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高约一倍,池内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30~6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