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影响。
一、二次池的概念及作用
1. 二沉池的定义
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所处的位置,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两种。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生化池之前,二次沉淀池设置在生化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影响。二沉池的型式常用的有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2. 二次池的作用
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二沉池是悬浮物处理的重要环节。
如果二沉池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泥水分离和沉淀的效果。如果污泥浓缩效果不好,回流到生化池的微生物量就难以保证,生化池混合液浓度的降低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下降,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二、二沉池的分类及要求
二沉池的常用型式有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二次沉淀池的设置要求
a. 表面水力负荷一般为0.6—1.5m3/(m2·h),处理工业废水时,根据水质的不同,表面水力负荷会有所调整。
b. 为保证污泥能在二沉池得到足够的浓缩,以便供给生化池所需浓度的回流污泥,二沉池的固体负荷为150kg/(m2·d),辐流式沉淀池的固体负荷可以更大,但是不能超过200kg/(m2·d)。
c. 二沉池池边水深宜采用2.5~4m,具体值与处理水量及停留时间有关,对于圆形池体,对于直径为10~20m、20~30m、>30m的二沉池,池边水深常规设计分别为3.0m、3.5m、4.0。当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上述池边水深时,为了维持沉淀时间不变,必须采用较低的表面负荷值。
d. 二沉池出水堰的堰上负荷低于1.7L/(m·s),如果采用辐流式沉淀池,出水的堰上负荷可以适当增加,一般不超过3.4L/(m·s)。
e. 采用机械排泥时,二沉池污泥区的容积要按污泥浓缩到所需浓度的停留时间来计算。活性污泥法二沉池污泥区的容积一般为2~4h污泥量,而且要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二沉池污泥区的容积一般为4h污泥量。
f. 为降低能耗,污泥回流最好使用螺旋泵或轴流泵等低扬程、大流量的设备。如果采用鼓风曝气,也可使用气提泵,以简化设备管理和维修。
三、二沉池常规监测项目
二沉池常规监测项目及数值范围如下:
g. pH值:具体值与污水水质有关,一般略低于进水值,正常值为6~9。
h. 悬浮物(SS):活性污泥系统运转正常时,二沉池出水SS应当在30mg/L以下,最大不应该超过50mg/L。
i. 溶解氧(DO):因为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在二沉池继续消耗氧,出水溶解氧值应略低于生化池出水。
j. 氨氮和磷酸盐:应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氨氮小于5(8)mg/L,磷酸盐小于0.5mg/L。
k. 有毒物质: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对有毒物质有严格的要求。
l. 泥面:生产上可以使用在线泥位计实现剩余污泥排放的自动控制。
m. 透明度。
四、二次沉淀池运行管理
a. 经常检查并调整二沉池的配水设备,确保进入各二沉池的混合液流量均匀。
b. 检查浮渣斗的积渣情况并及时排出,还要经常用水冲洗浮渣斗。同时注意浮渣刮板与浮渣斗挡板配合是否适当,并及时调整或修复。
c. 经常检查并调整出水堰板的平整度,防止出水不均和短流现象的发生,及时清除挂在堰板上的浮渣和挂在出水槽的生物膜。
d. 巡检时仔细观察出水的感官指标,如污泥界面的高低变化、悬浮污泥量的多少、是否有污泥上浮现象等,发现异常后及时采取针对措施解决,以免影响水质。
e. 巡检时注意辩听刮泥、刮渣、排泥设备是否有异常声音,同时检查其是否有部件松动等,并及时调整或修复。
f. 定期(一般每年一次)将二沉池放空检修,重点检查水下设备、管道、池底与设备的配合等是否出现异常,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复。
g. 由于二沉池一般埋深较大,因此,当地下水位较高而需要将二沉池放空时,为防止出现漂池现象,一定要事先确认地下水位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以先降水位再放空。
h. 按规定对二沉池常规监测项目进行及时的分析化验。